漆弓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弓,并且兼具了弓和漆两个重要的考古学术价值。漆不仅作为木器的装饰和保护膜,同时也是天然的粘合剂。
跨湖桥漆弓在发现时因长期淹埋,弓体没有弓曲,呈挺直状态。虽然两端已残,但作为弓的特征十分明确,弓柎完整,可与遗址中出土的石、骨、木制矢镞配合使用。弓残长121厘米。截面扁圆,最宽约3.3厘米,厚2.2厘米;两端(残)略细,宽3厘米,后2厘米。中段长17厘米,截面亦为扁圆,弓侧方向与弓身其余部位相左,拟为柎(抓手)的位置,柎宽3.2厘米,厚2.2厘米。弓用坚韧的桑木制作。《周礼·考工记》“取干之道”中,桑排第三,桑木作的弓在后代泛指强弓、硬弓。由此可见跨湖桥先民在选择弓材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漆弓除柎手因使用摩擦未见漆皮之外,余部均涂朱红色漆。从保存状况来看,漆皮带皱痕,局部脱落。与现代常用的化学漆不同,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泛称中国漆,属于纯天然的产品。漆是漆树生理上的分泌物,用刀割开树皮,便有灰乳色液体流出,即为生漆。在物体上涂上一层,待干燥后,便会结成坚韧美观的保护薄膜。涂漆是为了防霜露之侵,目的是为了使弓久固耐用,但也不排除神圣尚美的因素。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将中国生漆的使用历史提前到距今8000年前,取代河姆渡出土的木制漆碗成为中国最早的漆器,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