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展!史前文化大展开幕!(今日头条)

3月25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红山民俗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粟黍之源·文明曙光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文物184件/套展品,涵盖陶器、玉器、石器等多个种类。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西湖博物馆总馆、凌家滩遗址管理中心、临平博物馆、敖汉旗融媒体中心、赤峰红山文化收藏协会、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文博圈、玻名堂等单位领导,以及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理事会成员、媒体代表、文博爱好者等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红山民俗博物馆馆长丁起义向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捐赠文物,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馆长吴健代表博物馆接受捐赠。丁起义馆长自1978年便致力于文物收藏,历时四十余载。今天他向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捐赠陶石玉器30件/套,涵盖西辽河流域6个史前文化,使文物突破地域局限,彰显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今年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跨湖桥遗址20周年。在这重要时间节点,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和赤峰红山民俗博物馆共同举办《粟黍之源·文明曙光——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旨在展示我国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历程的多样性,加强南北史前文化的交流互鉴。本次展览展出文物184件/套,涵盖陶器、玉器、石器等多个种类,映射出西辽河流域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的精神信仰,让观众得以一窥史前人类的生活风貌。

粟黍之源 文明曙光——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

西辽河流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部山区,西南为燕山山区,西北为七老图山,南部为努鲁尔虎山,东部与东北平原相连。地貌三面环山,中为平原,地势西高东低,类型复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古老的文明。

一、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

经过数十年考古研究,西辽河流域已确立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六种考古学文化,初步构建起了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序列。


小河西文化

因首次发掘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8200年以远,是我国北方地区己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最早树起了一面“新石器革命的旗帜”。先民们磨制石器,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渔猎业,制作陶器,构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铸造了中国北方古代文明的辉煌。


兴隆洼文化

因首次发掘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原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而得名。碳-14年代测定距今8200—7400年。兴隆洼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保存最完整、布局最清楚,且第一个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和围壕等全部居住性遗迹的聚落,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赵宝沟文化

因1986年发掘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原高家窝铺乡赵宝村赵宝沟遗址而得名,碳—14年代测定距今7200—6400年。赵宝沟文化的经济活动为原始农业、渔猎和采集,原始农业占有相当的比重。遗址出土的泥塑人物被视为崇拜的“女神”,出土的十余件陶尊,尊形器刻划的以鹿、猪、鸟等为题材的龙凤图案,展示了早在7000年前,这里先民们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原始的信仰崇拜。


红山文化

因发掘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碳-14年代测定距今6500—5000年。西辽河流域现已发现红山文化遗址多达1200余处,2001年,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草帽山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了中国第一件红山文化石雕神像,被学术界誉为“史前艺术宝库的珍品”。2012年5月末,在敖汉旗兴隆沟第二地点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整身陶人,被誉为“中华祖神”。


小河沿文化

因1974年发掘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道湾子镇(原小河沿公社)南台地遗址而得名。碳-14年代测定距今5000—4500年。小河沿文化的确立,填补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的历史空缺,为研究红山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夏家店下层文化

因1960年发掘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4200—3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较为重要的遗址有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城子山遗址、红山区二道井子遗址等。


西辽河流域六种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发掘与命名,填补了中国东北地区考古编年的空白,将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约3000年,使该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更加齐全、脉络更加清晰。


二、辽河源的文明印记


在西辽河地区,丰富的石材资源为古代先民提供了就地取材的便利,他们加工出种类繁多的石器产品,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石器制造的兴盛,不仅满足了先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还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中华文明早期工艺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见证。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展出的陶器时间跨度从小河西文化(距今约8200年)到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000年),展现了长达4000多年的陶器发展历程。


玉器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玉文化诞生的核心摇篮,黑龙江小南山遗址(距今约 9000年)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玉器,揭开华夏制玉史诗的序幕。史前玉器的流传分布远超地域局限,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相似的玉器特征,印证着玉信仰在远古中国的深度渗透。这些灵性之玉,不仅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信仰,更埋藏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原始基因,成为照亮五千年文明长河的第一缕曙光。

三、交流互动 汇聚融合


从农业起源到玉礼制度,从陶器技艺到国家萌芽,西辽河先民以开放姿态与黄河、长江流域持续千年对话。南北技术的迭代、礼制思想的共振、精英网络的联结,最终熔铸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基因。这片土地,既是东北亚文明的策源地,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诗中不可或缺的壮丽篇章。


开幕式后,原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田彦国作《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路》主题讲座。田馆长从“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谱系”“西辽河是文明起源的直根系”等部分为大家分析了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西辽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面对这些宝贵财富,保护、挖掘和传承是我们永远的职责和使命。


展览名称:粟黍之源 文明曙光——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5年3月25日-2025年5月28日

展览地点: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版权所有|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 浙ICP备202301003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902003698
技术支持:杭州淘艺数据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