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博物馆2022年度报告
在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领导下,在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在全馆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技保护为基点、以宣传教育为起点、以学术研究为重点、以陈列展览为亮点”的工作思路,结合博物馆中长期规划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思路,现将2022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党建引领,强化队伍建设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党支部组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理解把握报告阐明的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切实为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我国文物事业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2、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党员固定学习日和组织各类活动,建立以“日常教育为基础、专题教育为主线、时势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机制。积极发挥“萧山区共产党员先锋岗”作用。党员干部带头肩负责任担当,以“传承萧山历史,弘扬跨湖桥文化”为己任,立足本馆特色,以开拓创新为理念,学习各类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规范意识和业务能力,实现博物馆工作全面提升。
二、注重拓展研究,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我馆承担着“中华第一舟”的文物保护任务,在专家的指导下具体承担独木舟及木构件脱水保护的科研工作。目前,独木舟的脱水工作已进入自然风干阶段,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保护成绩有目共睹。
我馆的第三个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跨湖桥独木舟及相关土遗址的精密监测和响应措施研究”课题设备采购已完成,下一步进入安装和调试阶段。独木舟及相关土遗址生物防治技术服务项目有序推进。
三、注重争优创先,提升博物馆影响力
1、2022年11月,我馆《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短视频荣获“2022年全省博物馆十佳新媒体短视频”奖。
此次活动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组织开展。将元宇宙带进博物馆,为推进文化数字化改革,鼓励博物馆探索数字时代价值传递与传承的新方式,增强博物馆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让文物标本活起来。
2、2022年12月,跨湖桥文化印纹黑陶茶具系列获2022年浙江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银奖。此次文创大赛由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跨湖桥文化印纹黑陶茶具系列充分体现了跨湖桥遗址独树一帜的文化面貌。茶具运用了印纹黑陶的烧制技艺,以釜、钵等为原型,提取了印纹黑陶最为典型的绳纹、米粒纹、方格纹,结合现代茶具的器型,创意设计制作而成。既复原了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印纹黑陶的烧制技艺,又让博物馆的文物通过茶文化融入了当代生活,使得跨湖桥先民的高超制陶技艺与创新精神传承下去。
3、2022年11月,我馆被评为杭州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
作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杭州市第二课堂教育基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一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儿童友好文化建设,持续组织各类儿童相关活动,引导儿童以正确的方式参观博物馆,让儿童爱上博物馆。
4、2022年9月,我馆获评“2021年度杭州市先进职工之家”。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工会委员会自2021年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坚持增“三性”,去“四化”,全面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会工作。
5、为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致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产教融合,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学校成为培养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基地及用人单位作为项目研发场所的双赢目标,我馆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共同创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今后两家单位将建立长期合作共赢关系。
四、注重展览举办,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基本陈列是跨湖桥文化宣传的灵魂,引进展览是博物馆的活力源泉。我馆积极整合资源,广泛开展馆际合作。2022年先后引进《砚国明珠——上饶市博物馆藏砚山宋代戴家制砚作坊遗址出土文物展》《江汉荡荡 穆穆曾侯——来自古代曾国的宝藏特展》《华衣冠佩——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展》《大河上下——中国古代北方系青铜器精品文物展览》《茅湾窑印纹陶精品展》《喜迎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图片展》《萧山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图片展》等展览,完成网上展厅临展720VR、视频拍摄。其中《砚国明珠——上饶市博物馆藏砚山宋代戴家制砚作坊遗址出土文物展》专题展入选“虎跃新春 博物馆过大年,全国博物馆精品大奖”。《江汉荡荡 穆穆曾侯——来自古代曾国的宝藏特展》获由人民文博、央视频、腾讯新闻、文博圈等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
在做好展览引进来的同时,加强文物外借交流工作。2022年,我馆配合舟山博物馆举办的“海上茶乡——舟山茶文化特展”,外借陶釜1件;配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华乐之源——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展”,外借骨笛1件;配合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玉韞·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览,外借玉璜2件。
五、注重品牌宣传,拓展文化传播宽度
1、以“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科普宣传周”等各类节日为契机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普及跨湖桥文化和文博知识。如:跨湖桥遗址原址保护暨大型出土(出水)木质文物保护成果图片展览、跨湖桥文化有奖知识问答、跨湖桥文化讲堂、研学课程《中华第一舟》《跨湖桥祖先的厨房(炊具篇)》“宋韵探博”暑假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跨湖桥经典文物拼图、3D打印体验、跨湖桥记忆之活字印刷体验、雕版印刷体验、造纸术体验活动等。在疫情限流的情况下,2022年度共接待游客300593人次,其中未成年人58270人次。
2、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品牌,博物馆目前已经开展有“校园巡讲”、“社区巡讲”、“你点我送”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把《跨湖桥遗址十大之最》《中国古近代船舶知识图片展》《越人歌》《童画船舶获奖作品》《江汉荡荡 穆穆曾侯——来自古代曾国的宝藏特展》图片等流动展览送入校园,让莘莘学子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开阔视野,让更多同学有机会感知跨湖桥文化的魅力。同时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丰富流动博物馆内容,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3、与《每日商报》《萧山日报》小记者团开展联动。在组织小记者们参观展厅的同时,还为小记者们提供研学活动。同时对小记者们的感想文章做出指导,使他们加深对跨湖桥文化的了解。
4、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鼓励讲解员“走出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讲解员队伍素质。在杭州市园文局主办的2022年杭州市讲解员技能竞赛中,柏瑞琳获得五星级讲解员,张天星、张钰雯分获三星级讲解员。在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讲解员技术比武中,张天星获二等奖,顾玉丹获三等奖。
六、注重基础建设,打造湘湖新地标
为进一步挖掘跨湖桥文化内涵,深度阐述跨湖桥遗址和钱塘江文化之间的关系,凸显跨湖桥文化在浙江文化中的重要性。历经4年于2022年12月完成了“勇立潮头”雕塑及其周边环境建设。雕塑作为博物馆主题陈列“勇立潮头”展览的延伸,有益于实现馆内外主题亮点的互补与结合,是湘湖建设的新地标。项目建设是为了更好的诠释跨湖桥人是最早从内陆山地向河口平原开拓的钱塘江“弄潮儿”,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精神的源起地和“奔竞不息,勇立潮头”萧山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为提升博物馆整体形象,经公开招投标,由杭州金星铜工程有限公司于2022年7月完成艺术铜墙面、铜门及铝合金幕墙维修。
七、注重统筹协调,牵头组织博协活动
1、为配合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九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召开,于2022年9月2日在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召开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会议围绕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深入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展览交流、研学活动、文创产品推介、数字化博物馆等内容。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2家成员单位60余名代表参会,以及3家申请入会单位及2家特邀单位列席会议。
2、为进一步整体展示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形象,深化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在新时期的使命担当,在博物馆话语体系下重新阐释重要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填补考古遗址博物馆未有综合类专著的空白。中国博物馆协会策划出版《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由史前遗址专委会和考古与遗址专委会落实此项工作。本专委会25家史前遗址博物馆参与编撰工作,目前《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两卷已出版。
3、为“十四五”及未来的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与中国文物报社工作安排,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完成《“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策展笔记》的撰写工作。
4、“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研究”课题有序推进。2020年专委会成功申报中博协“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研究”课题,课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为同类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课题分为《综合篇》和《案例篇》,目前稿件统稿已完毕,进行专家评审阶段。
八、注重责任落实,确保安全无事故
跨湖桥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保卫工作是文物安全工作的生命线。开馆以来博物馆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教育更是常抓不懈。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签订年度《安全责任书》,扎实抓好博物馆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切实保障博物馆及馆藏文物安全。
我馆文保部被杭州市公安局授予“2021年度全市经济文化保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吴健同志被评为 “2021年度全市经济文化保卫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