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博物馆2023年观众调查报告
一、概述
2020年9月28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馆11周年之际,我馆推出了全新的基本陈列“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 展览分为“湖底的遗址”、“生活的画卷”、“创造的艺术”、“信仰的力量”、“文明的交融”五个单元,从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到跨湖桥先民的社会生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世界,由潜入深带领观众走进了八千年前的世界。自主题展开展以来,我馆持续跟进观众调查,经过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的观众调查结果,主题陈列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也收获了大量观众的认可。2023年,疫情风波逐渐平息,来馆观众增多,主题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2023年我馆继续进行观众的日常化调查工作,以得到新的数据,为今后的展陈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结果
此次观众调查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问卷由基本信息调查和参观内容调查两部分组成。题量总计为16题,其中基本信息调查为6题,参观内容调查为10题。由我馆宣教部向观众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发放时间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并由文保陈列部统计数据并分析结果。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14张,其中无效问卷779张,有效问卷1535张,有效问卷率61.2%。以下,将从观众基本信息与观众参观内容两方面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调查
对观众的基本信息的调查主要包括6项内容,分别为性别、参观方式、年龄、居住地、职业以及教育程度。
1.性别
1535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观众中男性占27.6%,女性观众占45.6%,不愿透露性别者占26.7%。
2.同行者及人数
1535份有效问卷中,27.9%的观众不愿透露同行者人数,72.1%的人有同行者。在有同行者的这类观众中,两人同行占28.3%,三人同行占20.2%,四人同行占17.1%,五人及以上同行占34.4%。
3.年龄
1535份有效问卷中,35.1%的观众不愿透露年龄,64.9%的人填写了年龄信息。我们根据问卷中填写的年龄,将观众年龄段的划分为四段,分别表示未成年(0-18岁)、青年(19-40岁)、中年(41-65岁)以及老年(66岁以上)。1535份有效问卷中有539人不愿透露其年龄,此处分析样本量为996人。
在已填写年龄的观众中,未成年所占比例最高,占比55.6%;青年次之,所占比例为37.9%;中年占6.2%;老年人比例极低,仅为0.4%。说明我馆观众主要以青少年为主,我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学习基地,一直深受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4.居住地
在居住地的调查中,1535份有效问卷中有156人不愿透露其居住地信息,所以此处分析样本量为1379人。我们将观众居住地分为萧山区内、杭州市内(不含萧山区)、浙江省内(不含杭州市)以及浙江省外四部分。
在填写居住地的观众中,萧山区内观众所占比例最高,达49.4%,杭州市内观众比例次之,为32.9%,浙江省内观众占比7.6%,浙江省外观众占比10.1%。与去年主题展的观众数据相比,今年萧山区内光中比例增加,杭州市内观众比例下降;浙江省内和浙江省外观众比例均有所上升。可见疫情平息之后,国内旅游情绪高涨,来自外地的游客增多,同样杭州市内的部分观众应也多了参观选择。但与此同时,萧山区内观众增加,可反映出我馆在当地民众中的知名度有所上升,成为很多周边居民空闲时间的游玩选择。
5.职业
在观众职业分布上,学生占21%,公务人员占12%,教师占8%,博物馆及相关行业者占12%,企业、公司职员占22%,自由职业占14%,退休人员占9%,其他占2%。观众职业分布较为分散,并没有呈现出较多相关性。这些数据中,比较有趣的是考虑到博物馆及相关行业从业者基数较小,所有占观众12%的比例已经较为突出。说明主题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同行业的关注,对于学术界人士有一定的吸引力。
6.教育程度
一般来说,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有一定的相关性。除受访的未成年人为小学、初中学历外,还有部分观众的学历也为小学初中水平,共占8%。高中(中专、技校)占16%,大专及本科学历的观众占比最高(64%),硕士及以上学历为11%。一直以来,博物馆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高雅之地,阳春白雪。本次调查中观众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观点。但博物馆作为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具有社会教育与传播的职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博物馆有所收获。与去年相比,低学历人群在受调查观众中所占比例有所提升。
(二)参观内容调查
对观众的参观内容的调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1.观众对我馆的参观情况,包括重游率和重游原因(第1-2题);2.观众对我馆“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的知晓情况和得知途径(第3-4题);3.观众对“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的评价,包括对展览的理解程度,对展览的整体评价等(第5-7题);4.对观众后续活动的了解,包括推荐可能性、重游可能性和看法建议等(第8-10题)。
1.您今天是第几次来参观本馆?
在参与调查的观众中,首次来我馆的观众占75.1%,将近占了所有人数的四分之三。其次是第二次前来参观的观众,占15.3%。第三次和三次以上来馆的观众分别占3.6%和5.8%。我馆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吸引很多来湘湖风景区的旅游的游客前来参观,所以初次来我馆的游客占比最高。但第二次、第三次及以上来我馆的游客数量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萧山本地人占了绝大多数,说明我馆在当地群众中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2.如果您不是首次来本馆,请问吸引您再次前来的原因是什么?
子女喜欢占9.9%,博物馆建筑占24.3%,特展占10.34%,活动占21.6%,藏品占23.4%,其他占30.6%,未填写占13.0%。从比例上看,被博物馆建筑、藏品、活动吸引而来的观众占比在前三,说明建筑与藏品是吸引观众前来的主要隐私。同时活动的占比较去年也有所升高,我馆开设的部落学校第二课堂学习基地自重新开馆以来一直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也带动家长前来馆内参加活动。因此,在之后的特展与日常活动中,仍应多多创新,除了针对未成年人的活动,还可以举办一些学术活动,提高我馆学术影响力。
3.在此次来我馆之前,你知道我们最近开放了了全新基本展览“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吗?
知道的观众占比32.8%,不知道的占67.19%。结合观众居住地情况可知,我馆基本陈列的宣传存在不足,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省内省外影响力。
4.如果知道,请问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道这个消息?
在了解途径方面,报刊杂志占6%,微信公众号占23.4%,朋友推荐占24%,其他占35.7%。相较于去年,微信公众号和朋友推荐的占比减少,而在“其他”的选项中,诸如“路过”、“搜索发现”、“指示牌”等字眼频出,说明当下观众来馆一部分由于流行的“打卡热”,一部分由于偶然性。因此今后我馆应结合实际,适当推出潮流宣传打卡,同时也要完善好周边指引设施,为观众来馆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5.你是否能看懂展览内容?
全部能看懂展览内容的观众占26.7%,大部分能看懂的占39.6%,基本能看懂的占27.0%,看不懂的观众占6.5%。受教育程度、学历、工作背景等的影响,观众对展览内容的解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一调查结果较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情况。虽然参观者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但目前展览的可读性基本达到了90%以上,这也是对我们展陈工作的肯定。但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跟进讲解服务,真正将展览变成观众看得懂,看得明白的知识。
6.您对此次临展的总体印象如何?(多选)
此题为多项选择题。692人观众认为展览内容丰富,628人观众认为展览很有趣, 417人观众认为展览很好玩,293人观众评价还可以,78人观众觉得没意思,还有86名观众填写的其他内容。总体来说,观众对此次展览的评价都是比较正面的,展览在展现地域特色、丰富学术内涵、增强科学知识等方面都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同时,展览的形式、布局等还有改进之处。不可否认,还有少数观众对展览并不满意。在之后的临展中,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展陈方式。
7.您觉得今天参观后最喜欢本次展览的哪些地方?(多选)
670名观众最喜欢的是展览的藏品,346名观众最喜欢教育活动,628名观众最喜欢展陈设计,343名观众最喜欢文创产品,175名观众最喜欢公共服务,其他还有153人。藏品和展陈设计是陈列展览的核心,也是吸引观众前来的要点。藏品和展陈受到观众的喜爱说明我们的努力受到了观众的肯定。但在教育活动、展陈设计、展览周边商品开发等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
8.您会向亲朋好友推荐参观我们的展览吗?
选择会的观众占比96.8%,不会占比2.3%,其他占比0.9%。和去年相比,选择会的观众有所上升。
9.您还会再来参观本馆吗?
选择会的观众占比96.7%,不会占比3.3%。8、9两题的数据都说明了参观者对此次展览的满意度较高.
10.您对我馆全新的跨湖桥文化主题展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在这一部分,绝大多数观众对我们的展陈作出了肯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经过统计,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我馆也根据反馈针对性进行改进:
(1)缺少休息场所。我馆建筑主体部分主要由主题展厅、遗址厅、临展厅、服务大厅等构成,休息场所主要设在展厅外,且数量较少。参观的展厅较多,休息不方便的问题确实影响了观众体验,需要改进。
(2)互动设施较少,较多观众提出希望能够增加互动。借助高新科技提升互动性,是提高展陈效果,增进观众体验的方法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利用现有部落空间等资源展开互动游戏与活动,其次将考虑引进AR、VR等手段,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
(3)提升讲解服务。主要表现在部分展品解说可更加详细、增加人工讲解。
(4)厕所较少。馆内分别在一层、二层设有一个公共卫生间,但在人流量较多的情况下,容易拥堵。今后将考虑建设新的卫生间,以缓解压力。
(5)丰富文创产品,多增加与藏品相关的文创产品开发。